最近比较忙,更新的博客量少了一下,大家见谅,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设计流程相关的内容。
不断创新是有代价的:比如引起用户体验专业人士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矛盾。
用户体验设计是振奋人心、不断变化的领域,它带来的不断挑战使我们不断拓展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和专业技能。但是不断创新是有代价的:比如引起用户体验专业人士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困惑。这些困惑可能会带来用户体验专业人员需要克服的重大障碍:
提高技能——例如,你必须问自己:这种实践或者技术怎么适配我的工作流程?
说服利益相关者:那些可能不熟悉我们工作方式的同事。
为了帮助减少这种困惑,本文主要做两件事:
1.为用户体验设计这个复杂领域定义简单易懂的框架,包含理念(doctrine)、策略(strategy)和技巧(tactics)三部分。在对服务对象传递价值的时候,这个框架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做什么、怎么做及其原因。
2.理解这个框架如何帮助组织驱动人们的行为(同事和用户)。你可以用这个框架同教育并激发人们对用户体验的热情以及创新的能力。
理念、策略和技巧: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框架
经典军事思想将任何行动分解为包含理念、策略和技术元素的三个领域,这为用户体验基流程模型提供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体验的整体价值,首先有必要在不同的细节层次上定义一下。这不仅让我们理解用户体验的机制也让我们理解驱动它的总体理念和思维方式。
经典军事思想将任何行动分解为包含理念、策略和技术元素的三个领域,这为用户体验基流程模型提供了基础,如表1所示:
表1:用户体验流程模型
理念(Doctrine)
关于理念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支撑现在用户体验设计信念:我们通过检验并理解人们的需求,并基于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方案,可以完美地实现创建有效解决方案的目标。
理念是任何事业或努力成功的简短描述。也是你选择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关于理念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支撑现在用户体验设计信念:我们通过检验并理解人们的需求,并基于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方案,可以完美地实现创建有效解决方案的目标。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于此相对的是产品为中心的旧的设计理念:它的假设是我们需要基于我们认为人们需要的东西设计方案,并且用户需要学习才能将对应的方案应用到具体的环境中。
你的原则理念会从根本上塑造以下内容, 帮助我们解释一些组织中围绕用户体验设计的许多困惑和犹豫。以产品为中心设计而成功的商业公司常常拒绝放弃这种过去工作良好的方法并在实施新方法(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时有一些困难。在用户体验设计专业人员主张组织内文化转变时,他们真正说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公司的运行理念。说这是个挑战会低估这个问题,但是它确实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改变的本质以及为什么它如此困难。
识别组织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可以帮助用户体验设计师快速决定他们可以为什么类型的组织工作,并识别这个公司在用户体验思考方面处于什么位置。一旦你确立了自己努力的原则信念,你需要通过定义策略将理念实现。
战略(Strategy)
传统的瀑布流和精益用户体验方法都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为核心,但却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理念。
战略包含了将如何将信念转化为可帮你实现目标的行为的大致框架。它是你将理念带入现实世界的方式。
尽管理念可以作为追求成功的核心信仰体系,但你可以使用一些整体战略着手将这些信念转完成行动。为了理解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可使用的战略,问一下自己:你如何采取行为将观点变成现实?用户体验战略的现成例子就是传统的瀑布流和精益用户体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为核心,但却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理念。
传统的瀑布流用户体验战略将设计流程拆分为不同的阶段:研究/发现、设计及验证,他们在创建设计方案时顺序出现。精益用户体验策略同样以用户为中心理念为核心。在精益用户体验中,产品团队协作定义基于用户研究的假设,然后通过快速设计迭代,创建一系列可测试的最小化产品模型(MVPs)。尽管以上两种策略共享HCD(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如表2,在实现理念与行为转变时他们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
表2:基于相同理念的两种用户体验战略
尽管有如何将理念转变为行动的宽泛战略纲要作为武装,但你仍需要更具体的战术技巧来完成这些战略。
策略(Tactics)
将总的战略分成成更加具体的行为,或者策略,这样可以帮助你实现战略。
战术是实现战略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和技术。他们是你实现战略和目标的所采取的行动。
从设计流程的这一点上说,你需要将总的战略分成成更加具体的行为,或者战术,这样可以帮助你实现战略。你的战略不仅决定了你使用的战术,而且决定了你使用的时间和方法。下面让我们思考一下传统的瀑布流用户体验和精益用户体验战略在战术层面的差异。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瀑布流战略的战术及应用方式,如图表3所示。这种战略将设计流程分成不同的阶段——研究/发现、设计及验证。通常情况下,在流程开始时,你需要加入研究策略,比如,主要和次要研究、启发式分析或者优劣分析(SWOT),并获得详实的可交付品。尽管你之后可能会优化或者更新这些早期的研究产物,但是你在非研究/发现阶段很少这么做。同样的事情对设计技巧也是适用的,例如,线框图、模型或者原型;当然验证技巧也是同样的,如在线或者远程可用性测试、A/B测试,多变量测试或者眼动追踪等。
图3:瀑布流战略的战术技巧
下面是精益用户体验战略,如图4所示,在每个具体的战术策略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时间上有很大不同。精益用户体验避开复杂交付物,使用可测试的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s)。因此,在精益用户体验战略中,你可以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应用设计/发现、设计及验证等战术策略。这种更少或没有交付物的需求改变了每种战术,在每个设计循环中,你可以重复使用战术矩阵。尽管与瀑布流方法遵循同样的原则并实现同样的目标,精益用户体验的不同策略改变了具体战术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时机。
图4:精益用户体验的战术技巧
从原因开始:提倡使用用户体验设计来驱动行为
黄金圈从中心的你相信可以成功的原因,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方式,最后向你实现最终目标的行为运动。
理念,战略及战术的三层框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帮助你理解用户体验流程的不同方面及工作原理。但它如何帮助你向利益相关者推荐用户体验的力量呢?这个流程如何帮助你创造组织或客户想要的结果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体验设计对组织的价值,让我们来看看Simon Sinek在他那场异常成功的TED演讲中宣扬的关于从内而外组织公司的强大概念:黄金圈,如图5所示。在这个基于神经学原理的演讲中,Sinek指出尽管我们用前脑(具体指的是大脑皮层)处理复杂信息,但却用边缘后脑执行实际决策。脑补的边缘部分管理者我们信任、忠诚及信仰等感受。黄金圈从中心的你相信可以成功的原因,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方式,最后向你实现最终目标的行为运动。通过应用Sinek的“从为什么开始”的方法,你可以实际看到用户优先的用户体验理念如何驱动设计流程及创建行为概念。成功应用这个理念在组织驱动人们行为能力上事半功倍。
图5:Simon Sinek的黄金圈
这种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第一个主要好处是它以可以驱动成功的方式将大家聚在一起创造设计方案。使用用户优先的原则理念,组织中的人可以共享灵感共同前进。这种组织协同方式在边缘后脑中激活了信任感、忠诚感和目标感,这也反过来使你更有可能实现商业目标。参与项目的每个人都会认同基于明确的用户体验理念的有价值目标,这将带来比随机输出更大的激励作用,例如,有人告诉你他需要某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功能而不知道原因。方案创建者不再基于功能或者输出工作,他们有实现共同信仰的使命感及为积极的用户体验效果做贡献的欲望。从这个起点开始,将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转化成必要的成功战略和战术就会容易很多,而不是通过相反的方向实现它。
“目标不是将你有的东西卖给需要的人,而是与相信你所相信的东西的人做生意。”——Simon Sinek
这种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第二个主要好处是通过创建产品的共同热情,组织能够真正地接触并与顾客建立联系。在用户体验设计中,我们的理念是用户优先。这并不仅仅指的是设计方案;更是设计对人们有用的方案。其带来的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对产品用户来说是很显著的,因为你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他们自然会支持你的组织。(想想那些排队购买最新iPhone的人吧。)
“人们不会为你做的事情买单,而会为你做它的原因付款。”——Simon Sinek。
如图6,将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三层框架置于Sinek的黄金圈内,可以看出这两个模型完美重叠,这证明了用户体验设计流程对方案创建者和用户如此有用的原因。
图6:将理念/策略/战术框架与黄金圈结合起来
这绝对不是巧合,这种重叠不仅给了我们一个理解用户据体验内容的框架,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它如何在产品设计者和用户中点燃激情和驱动创新。从关于我们做什么这个更高层级的信念(我们的理念)开始,然后推进到我们如何将理念变成现实的具体细节(我们的战略和战术),我们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用户体验设计流程,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如何释放它的力量激发灵感。这个组合模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组织从功能和产出开始时,产品会失败。当没有作为指导的理念原则,甚至没有流程中后来加入的不真实的理念时,驱动人们行为的东西就丢失了。
“当我们从外向内交流时,人们可以理解海量的复杂信息,如功能、好处、事实和数据…,但是它不能驱动行为。”——Simon Sinek
结论
我希望这次对用户体验流程的审查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和欣赏用户体验从业人员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在用户体验流程中,理念/战略/战术模型不仅仅将我们所为概念化,而且为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提供了有力见解。
请关注下方公众号二维码或搜索公众号:Forbetterworld, 内容同步更新,
欢迎留言讨论,转载请注明出处,观点归原作者所有。
英文版地址:UX Design in a Nutshell: How the Design Process Drives Behavior